草间弥生:精神病院走出的波点女王

2017.07.18




蔡康永在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:“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,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,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,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。”


草间弥生(Yayoi Kusama),波点女王、日本艺术天后、话题女王、精神病患者、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,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,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,她仅是一位“精神病艺术家”。

非常有名,但绝不是一夜成名

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富裕家庭,但她从小性情阴郁。10岁那年,她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,经她的主治医师诊断还伴随着精神分裂症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童年的草间弥生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,同时她也被大量幻觉困扰,因而常常有自杀冲动。于是,她开始用绘画释放恐惧,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并沉迷其中。虽然童年记忆不尽美好,却极大地激发了草间弥生的创造力。她不但做出了幻觉中那些张牙舞爪跟她说话的花卉植物,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,花与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后来知名的创作主题之一。

1957年,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。离开之前,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,并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。临走时,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,表达对母亲的愤怒,并决心彻底舍弃过去。多年以后,草间弥生回忆:我当时非常清楚,如果想在艺术上走得更远,必须逃离日本这个封闭的地方,必须越过家乡这座高山去触摸外面的世界。 1959年,只身抵达纽约18个月后,草间弥生的5件作品参加了第10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。每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,她的圆点引起了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1964年草间弥生组织的“千船会”展览,《纽约时报》这样评价她60年代的作品: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,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困惑。1967年,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时,她开始自己演出。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,又铺到了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。1969年,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(MoMA)的一次展览之后,这个日本女人成为《纽约时报》的封面人物,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:“但,这是艺术吗?”1971年以后,草间弥生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小说创作,并停止了自己的激进行为。这位艺术女王还把她的圆点延伸到其他创作上,建筑、时装、靠垫、手机、汽车等都在热卖,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“前卫女王”至今依然引领时尚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住在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天后

由于爱人的去世,草间弥生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。1973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,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,逃出媒体视野,在精神疗养院生活,一住就是40年,她的后半生从这里起步在这里,草间弥生唯一要做的,就是创作。其余的事情,助手们都会帮她处理好。有人形容,这些伴其左右数十年的助手们,就像一层又一层的棉花,保护草间弥生这个易碎品免受伤害。她强调:“我的一生,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,都必须与艺术相关。要是人可以有来世,我还想再做艺术家。无论生与死,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。”

草间弥生曾说:“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,画好了圆点,就画好了宇宙、画好了世态人生。”她作品中那些大大小小不断的圆点像是细胞、种族、分子,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,也是生命的本源。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,她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。同时,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。最近,草间弥生终于在疗养院隔壁买下一栋楼。她说,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花销,但至关重要,“我在那里画画,并进行雕塑作品的设计。那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的全部。”